晕痣
概述:晕痣(halo nevus)系指痣细胞周围出现脱色素晕,以后中央色素痣消退。多在20岁前发生,
白癜风患者晕痣的发生率在18%~26%。如红斑或结痂,经数月后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即使使显示炎症征象的中央痣并不消退。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本病发病率可在0.5%左右,多在20岁前发生,无种族差异。临床上本病主要与
白癜风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白癜风患者晕痣的发生率在18%~26%。此外,本病还可见于
自发症、Vogt-Koyangagi-Harada综合征、
恶性贫血、有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的个人、发育不良痣及眼黑色素瘤等病。
病因
病因: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激素和细胞因素与疾病发生有关。在晕痣活动期患者体内存在可杀伤黑色素细胞的淋巴细胞和特异性抗体,推测非典型色素细胞引发免疫交叉反应,使正常表皮色素细胞和痣细胞被破坏。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推测非典型色素细胞引发免疫交叉反应,使正常表皮色素细胞和痣细胞被破坏。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年人背部,常为单个,也可多发,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最后大多可消退,但可复发。
2.皮损为在黑素细胞痣周围绕以圈状脱色区或晕,偶见炎症现象,如红斑或结痂,经数月后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即使显示炎症征象的中央痣并不消退,而脱色晕处的色素已经恢复的病例。
3.部分患者中有循环抗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胞质抗体,此抗体随晕痣消退而消失。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通常为复合痣,早期真皮浅层或交界处大量痣细胞巢和致密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大多为淋巴样细胞,少数为含有色素的巨噬细胞,痣细胞因炎症细胞浸润而受损。晚期痣细胞逐渐减少,最后炎症细胞也消失。脱色晕处表皮早期即见黑色素细胞减少或消失,痣上方表皮内的黑素和多巴阳性黑色素细胞消失较慢,但在晕痣消退后最终也将完全消失。无炎症细胞浸润的晕痣不会消退。
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早期晕痣与恶性黑色素瘤鉴别 组织病理上痣细胞巢常限于真皮浅层,炎症细胞较明显,且弥漫分布于整个病变处,不像恶性黑色素瘤那样浓集于病变周围。
2.色素痣周晕性皮炎 指痣周的暂时性一般炎症,应注意与晕痣区别。
治疗
治疗:晕痣一般不需治疗。在出现本病时,应进行皮肤黏膜检查,以排除恶性黑色素瘤、发育不良痣、白癜风病的存在。如皮损出现不典型改变应及时进行组织学检查。
预后
预后:经数月后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即使显示炎症征象的中央痣并不消退。
预防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